問題是,把華文當成工具時,我們能發掘的是怎樣一種身份?李顯龍總理在今年農曆新年致辭時提到了本地華族獨特的「新加坡華人身份」,那這身份和學習華文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以前常說的「華人就該學華語」那一套嗎?照部長的說法,顯然不是。
第二部分的「研究經費來源」必須勾選有無利益衝突。此外,MSK更被報導其3位高階員工所成立的新創公司「Paige.AI」,為提升癌症診斷能力,利用人工智慧判讀學習該機構所擁有的2500萬張病人癌組織影像。
換言之,只要研究有使用到作者任職機構給他的薪資以外的費用或服務,不論來自政府單位、基金會或商業公司等,表格上都應勾選「是」。然而,醫學研究利益衝突未揭露新聞,僅到此為止嗎?今(2019)年初,兩媒體又合作10多篇的後續報導。研究 vs. 利益 這則報導,突顯出醫學研究與商業利益的枝附葉連梁直說新加坡華文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把華文當成工具。問題是,把華文當成工具時,我們能發掘的是怎樣一種身份?李顯龍總理在今年農曆新年致辭時提到了本地華族獨特的「新加坡華人身份」,那這身份和學習華文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以前常說的「華人就該學華語」那一套嗎?照部長的說法,顯然不是。
如果以普通話全面取代粵語作為教學語言,那30年後,或許香港人便再也沒法用粵語討論哲學了。英文不能放棄是肯定的,於是在教育部一貫的論述底下,對能力有限的,只能掌握單語的學生來說,第二語言便成了「壓力與負擔。土地改良後也可以連帶增益地價稅、房屋稅收入,進而充裕市庫,使全體市民共享開發果實,創造市政良性循環。
台中市政府昨(23)日進行「區段徵收配餘地」公開標售,其中原本規劃為「社會住宅」用地的北屯區太原段140地號,昨日被總太地產標下。台中市政府則表示,北屯太原段本來就應依規標售,原本的社會住宅戶數,會調整至西屯區。未來,在北屯區,會針對14期重劃區及捷運機廠南站研議評估興辦基地,以滿足北屯區社宅需求戶數量。台中市政府:標售土地可增進地價稅、充裕市庫針對標售北屯太原段一事,台中市政府新聞稿指出,北屯太原段本來就應依規標售,這是合法處理,不處理反而會被質疑養地不活化、行政效率差等問題。
不過,由於該地段原本是林佳龍政府時代的社會住宅預定地。【影片】社會住宅讓居住品質降低、房價下跌?看看荷蘭、日本、香港的例子,別自己嚇自己了蓋公共住宅可以解決房價問題與居住問題嗎?結果很可能事與願違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19年5月曾撰文比較六都社會住宅興建進度,台中市原本在過去4年作為積極,但新任市長盧秀燕上任後不僅沒有新計畫,除了撤銷這次的北屯區太原段一期450戶,還撤銷北屯區東山段330戶、豐原火車站後站72戶、南屯區建功案84戶、東區練武段270戶,總計撤銷共1206戶,批評台中市是社會住宅興建「開倒車」。
將太原段這種大面積優質土地賣掉之後,可能很難再找得到適合的土地蓋回這3500戶。《中央社》報導,時代力量立法委員洪慈庸就指出,北屯太原段社宅用地今年年初才統包發包,5月卻喊卡,7月上網公開標售,23日正式標出,蓋社會住宅這麼好的居住正義政策,為何臨時喊卡,質疑決策背後是否有勾結建商利益。透過土地標售所得來回收開發費用,如有盈餘則全數撥入實施「平均地權基金」,充實改善開發區各項建設第二部分的「研究經費來源」必須勾選有無利益衝突。
透過報導,人們赫然發現,醫學研究與醫藥器材商的緊密連結關係,早已不限研究者,而是連醫學研究機構都盤根錯節,即使是非營利機構也不例外。不僅如此,2015~2016年期間,他還是訂定相關財務揭露規定的美國癌症研究協會主席,更為協會所發行的《癌症發現》(Journal of Cancer Discovery)主編之一。研究 vs. 利益 這則報導,突顯出醫學研究與商業利益的枝附葉連。或為加速某種新藥的上市,未能遵守臨床試驗法規以至傷害受試者。
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我們的力量來自讀者〉,《報導者》,2019年1月15日。此外,MSK更被報導其3位高階員工所成立的新創公司「Paige.AI」,為提升癌症診斷能力,利用人工智慧判讀學習該機構所擁有的2500萬張病人癌組織影像。
表格上敘明評估時,不只是獲得該研究經費的起訖時間,從概念發想、規劃、執行、論文草稿撰寫、統計分析到投稿為止都應該涵蓋,且經費資助單位的揭露應包含直接資助個人與透過機構間接資助者。然而,他所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也未揭露從廠商端收到的金錢給付。
這下不只社會譁然,該中心員工也都對自家機構目前營運政策表達強烈不滿,甚至對首席執行長湯普森(Craig B. ompson)進行不信任投票。一、利益衝突揭露,應包含個人直接或間接獲益資訊 以醫學研究為例,目前有關醫學研究利益衝突的規範,可溯源於美國醫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於2001、2002年公布的個人、研究機構利益衝突監督政策及原則。然而,醫學研究利益衝突未揭露新聞,僅到此為止嗎?今(2019)年初,兩媒體又合作10多篇的後續報導。其中,單位不限投稿論文所提及的研究,舉凡對研究結果有潛在影響的都應揭露。不過這兩項文件都是針對臨床試驗,旨在保護人類受試者。雖然表面上不違法,但MSK是非營利機構,每年還對外募款,似有挾公眾資產以圖利特定人員之嫌。
他是美國數一數二癌症研究非營利機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的首席醫療長,自2013年任職MSK迄今發表在《新英格蘭》(NEJM)和《刺胳針》(The Lancet)等頂級醫學期刊論文近180篇,竟有60%未如實揭露研究利益衝突,且情況逐年嚴重,2017年更高達87%完全未揭露與廠商的利益關係。換言之,只要研究有使用到作者任職機構給他的薪資以外的費用或服務,不論來自政府單位、基金會或商業公司等,表格上都應勾選「是」。
事實上,研究利益衝突是老問題了,且並未隨著規範越訂越多而被逐漸解決,甚至有日益嚴重之趨勢。例如研究人員可能為了追求財富、名譽或基於個人信仰和政黨傾向等,未能正確分析及公正闡釋研究結果。
未揭露的醫學研究利益衝突問題 所謂研究利益衝突,是指研究人員在專業工作上,必須列為首要考量的利益,可能在追求私人或次要利益的過程中,受到減損或負向影響,甚至因而未能遵守相關法律或專業倫理。文:甘偵蓉(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學者、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委員) 去(2018)年9月,《紐約時報》和《ProPublica》(註一),聯合報導美國知名乳腺癌藥物研究醫師巴賽立噶(José Baselga)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嚴重違反利益揭露規定的爭議事件。
在這系列報導中值得關注之處有三。當醫學研究揭露所有潛在影響研究結果的利益衝突後,是否仍值得信賴?可能連作者本身都沒信心,更曝露出目前專業期刊要求作者填寫利益衝突揭露的表格徒具形式,幾乎無任何審核。第三部分的「研究範圍之外相關財務活動說明」,得勾選有無利益衝突,且應條列與作者有直接或透過機構間接財務往來的單位名稱、財務類型(如屬於研究經費、個人費用支付或非財務性的支持等)、確切名稱(如擔任諮詢顧問、支持臨床試驗或董事會成員等)。究竟所揭露事項夠不夠、資訊正不正確,全憑作者說了算。
而新創公司的股權,除了3位員工及該中心持有外,連中心部分董事也有資金投入。表格分成6部分,分別是個人資訊、投稿論文的研究經費來源、研究範圍之外相關財務活動說明、專利申請等智財權說明和其他上述未涵蓋但潛在利益衝突事項、揭露聲明等,其中,最主要是第二、三部分。
今年1月,MSK更宣布未來禁止高階人員擔任每年可收取豐厚報酬的上市公司董事職位,並承諾在內部討論出可供期刊查核研究利益衝突揭露的共同架構後,將盡速發布架構草案他是美國數一數二癌症研究非營利機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的首席醫療長,自2013年任職MSK迄今發表在《新英格蘭》(NEJM)和《刺胳針》(The Lancet)等頂級醫學期刊論文近180篇,竟有60%未如實揭露研究利益衝突,且情況逐年嚴重,2017年更高達87%完全未揭露與廠商的利益關係。
第三部分的「研究範圍之外相關財務活動說明」,得勾選有無利益衝突,且應條列與作者有直接或透過機構間接財務往來的單位名稱、財務類型(如屬於研究經費、個人費用支付或非財務性的支持等)、確切名稱(如擔任諮詢顧問、支持臨床試驗或董事會成員等)。透過報導,人們赫然發現,醫學研究與醫藥器材商的緊密連結關係,早已不限研究者,而是連醫學研究機構都盤根錯節,即使是非營利機構也不例外。
一、利益衝突揭露,應包含個人直接或間接獲益資訊 以醫學研究為例,目前有關醫學研究利益衝突的規範,可溯源於美國醫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於2001、2002年公布的個人、研究機構利益衝突監督政策及原則。例如研究人員可能為了追求財富、名譽或基於個人信仰和政黨傾向等,未能正確分析及公正闡釋研究結果。在這系列報導中值得關注之處有三。其中,單位不限投稿論文所提及的研究,舉凡對研究結果有潛在影響的都應揭露。
這下不只社會譁然,該中心員工也都對自家機構目前營運政策表達強烈不滿,甚至對首席執行長湯普森(Craig B. ompson)進行不信任投票。或為加速某種新藥的上市,未能遵守臨床試驗法規以至傷害受試者。
表格上敘明評估時,不只是獲得該研究經費的起訖時間,從概念發想、規劃、執行、論文草稿撰寫、統計分析到投稿為止都應該涵蓋,且經費資助單位的揭露應包含直接資助個人與透過機構間接資助者。雖然表面上不違法,但MSK是非營利機構,每年還對外募款,似有挾公眾資產以圖利特定人員之嫌。
當醫學研究揭露所有潛在影響研究結果的利益衝突後,是否仍值得信賴?可能連作者本身都沒信心,更曝露出目前專業期刊要求作者填寫利益衝突揭露的表格徒具形式,幾乎無任何審核。事實上,研究利益衝突是老問題了,且並未隨著規範越訂越多而被逐漸解決,甚至有日益嚴重之趨勢。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